《创新药物竞赛:全球医药市场的激烈角逐》

        在当今全球医药市场中,一场激烈的创新药物竞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BD(商务拓展)交易竞争的加剧,标志着药企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打响了这场至关重要的市场争夺战。

  从百奥泰与 Gedeon Richter Plc. image.png的合作,到信达生物与奥赛康药业、Mestag Therapeutics 与默沙东、宜联生物与安进、正大天晴与友芝友生物、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等一系列合作协议的达成,无不彰显着全球医药产业大规模 BD 交易活动的序幕已经正式拉开。

  这些交易涉及的金额巨大,不仅体现了创新药物的价值,也反映出药企们对未来市场的高度期待。以百奥泰为例,其与 Gedeon Richter Plc. 的交易包括 850 万美元的首付款、累计不超过 1.01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两位数百分比作为收入分成。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的合作更是涉及 1 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 3.7 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和最高 15.5 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还有分层销售提成。

  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愈发频繁。跨国药企将目光投向本土优质资产,本土药企也积极寻找高质量项目,以弥补自身产品线的不足。这种资源整合的趋势,既有助于跨国药企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本土药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在 2024 年上半年共达成 60 笔跨国 BD 交易,其中 43 笔为跨境 license-out 交易,涉及多个领域。这一数据表明,国内药企正通过 BD 交易获得现金流,加速创新药转型,并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这种趋势不仅促进了国内药企的创新发展,也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与合作。

  然而,中国本土创新药企频繁现身并购榜单,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被收购是否是本土创新药企的终极归宿?从需求端来看,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的挑战,亟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技术壁垒,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并购热潮。国内传统药企也承受着转型的重压,倾向于通过并购迅速积累技术、人才及产品线。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收购是唯一的选择。BD 合作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并非无奈之举。具有技术创新性和临床价值的产品始终是市场的宠儿,在传统药物领域和新兴赛道上,创新都在不断涌现。例如基因疗法领域全球首款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疗法的批准上市,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麦肯锡对全球 1000 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也表明,并非所有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化团队。在 203 家拥有商业化阶段产品的公司中,仅有 67 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化团队,而剩余的 136 家公司则通过对外授权交易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生物科技公司与 biopharma 公司在价值链布局和核心能力上各有侧重,自建商业化团队和生产基地并非必然选择。

  对于决心自主布局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应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更高效的方式将创新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医生群体。同时,招聘行业领军人才组建团队,充分利用科技和数字化手段赋能业务发展。

  总之,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创新药物竞赛中,BD 交易竞争的加剧为药企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内药企应充分利用这一趋势,加强创新研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创新性和临床价值,通过合理的 BD 交易和战略选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医药市场争夺战中占据一席之地。

阅读 (0 )
推荐阅读
头条资讯

冀ICP备12014999号-2 友情连接 网站地图